薛母也悠悠叹了口气,显然已经震惊过一遍,现在已经佛了。
薛虯默然片刻,提点道:“如果靳姑娘不喜欢骑马,下次你们可以换个地方,眼下春暖花开,去踏青也很不错。”
薛蟠不是很乐意:“踏青多没意思,我还是喜欢骑马。”
“……知道你喜欢骑马,但也要顾虑靳姑娘的心情。”
“我看她挺高兴的啊?”薛蟠挠挠头,有些不解,“她说我骑马骑得好,她看着也高兴,就像自己也骑了似的。还说下回要再去看我骑马呢!”
薛虯:……这姑娘什么脾气?
不管怎么样,靳笙既不反感,薛虯也不再管了,只能说薛蟠和靳笙天生一对吧!
次日,宝钗三朝回门,燕郡王也跟着回来,带着满满一车礼物,充分表现了他的诚意。
经过昨天的毒打,显然他的底线已经被打破,脸皮也厚起来了,见到薛母称呼岳母自不必说,对薛虯一口一个大哥,薛蟠也叫二哥。
薛母和薛蟠:“……”
两人都有些恍
惚,薛母是觉得不真实,遥想初来京城之时,还是九皇子的燕郡王来家里用饭,薛母得知消息时的震惊激动。短短数年,当日的九皇子成了她的女婿,在她面前也要执晚辈礼了。
薛蟠则是单纯的激动:这可是燕郡王!燕郡王叫他哥,回到军中够他吹一年!营里任何一个人不知道都是他的失误!
不过薛母很快回过神,拉着宝钗说私房话,燕郡王也随薛虯和薛蟠去前院。
先不提薛母亲眼看到宝钗面色红润、神情恬淡,便知她果然过得不错,提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下。
只说用过午饭之后,宝钗找机会单独与薛虯说话,开门见山地问:“大哥手里是不是有更好的纺织机?”
“你问这个做什么?”薛虯这么问,实则已经有了大致猜测。
宝钗本就不甘平庸,也期待做出一番事业,怎么可能成婚后就留在家中相夫教子?
只怕正谋划着施展拳脚呢!
果然,宝钗道:“我想办一个纺织厂。”
宝钗打算
薛虯微微倾身,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。
宝钗:“前些日子刘姥姥来了,陪着妈说了会儿话,我听她的意思才知道,如今咱们大庆瞧着国力强盛,但百姓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好过,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常事,穿不起新衣裳都是好的,大部分人的衣裳都是补丁摞补丁,甚至有人衣不蔽体,或者几个人穿一身衣裳的。”
她轻轻一叹:“粮食这事我没有法子,但是大哥有更好的纺织机,我想着是不是能办个作坊,若能提高产量、压低成本,百姓穿衣容易一些,便是咱们的功德了。”
薛虯对她微微一笑,赞道:“妹妹慈心。”
“哥哥就别夸我了。”宝钗道,“只是我的一点想头,不知道能不能成,还想问问哥哥的意思呢。”
这想法大致没有问题。
这时候纺织以手工为主,人力成本极高,改良的纺织机能大幅度压缩人力成本,自然价格就降下来了。
这还只是表面,从长远来看,倘若宝钗的作坊能成功生存,并且越办越大,产量越来越高,势必倒逼其他同类型纺织作坊也降低价格、甚至寻求改革。
不过要生存下来并不容易,这对纺织业来说毕竟是不小的变革,触动的是诸多商户的利益,且因为对纺织工人的需求下降,可能导致部分纺织工丢掉饭碗,自然会引起不满。
这也是皇帝对纺织机兴趣不大的原因,身为帝王统治全国,他要办的事太多了,重要的事也太多了。百姓穿衣固然是个问题,但比起粮食、比起战争、比起税赋、比起贪腐……这个问题又不是那么紧要。
纺织机带来的变化不够大,还伴随着不小的风险,在王朝本就不算稳固的现在,皇帝当然不愿意冒风险。
但如果民间愿意尝试,皇帝也不会介意。
按照薛虯原本的打算,是要等到开海之后,海内外纺织品需求激增之时再推出,或者扶持他人办厂,没想到宝钗先有这个想法。
宝钗想干,薛虯没有不支持的道理,珍妮纺织机他一直在着人研究,技术已基本成熟,甚至进行了一定改良,但其中的风险也要叫宝钗知道。
薛虯细细与她分说,宝钗安静地听完,这才微微一笑:“我背靠薛家和皇室,还有什么可怕的?”
薛虯一顿,随后失笑:“你说的对。”
之后二人便讨论了一下具体的问题。
譬如作坊的定位:提高产量的另一面就是质量下降,因为一次可以纺出八根甚至十六根线,势必不可能如四根的那般精细,因此宝钗必须得放弃中端市场,以价格优势不断下沉。
好在这本就与宝钗的期望相符,且如此一来,可以在前期暂时避免与其他纺织商人产生利益纠葛,对作坊的平稳发展更有好处。
再譬如作坊的建造、原材料选择和工人等等。